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热点资讯 > 正文

偷菜,骂人这些都是中秋习俗

时间:2017-09-29 14:13:55  来源:未知  作者:村官 阅读:

中秋,是流传于中国众多民族和汉文化圈的传统节日,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月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习俗,不同的风味。

偷吃

在湖南省与贵州省交界的怀化地区,流传“偷吃”风俗。平时,乡亲们对小偷深恶痛绝,可是在中秋这天,家家大门、后门都半掩半开,还为“小偷”准备丰盛的瓜果、月饼等,明知“小偷”进了屋,全家都装聋作哑,视而不见,且被“偷吃”得越多越高兴。

骂中秋

在广西壮族地区,有一个非常怪的中秋习俗,叫做“骂中秋”。相传古代有位美丽的姑娘,不喜欢虚假的甜言蜜语,有个青年人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爱上并嫁给了他。从此,当地形成一种青年人以恶作剧引人发骂的风俗。当地风俗认为中秋之夜被骂得越多,就越长寿。

偷菜求郎

中秋之夜,在台湾流传着一种有趣的“偷菜求郎”习俗。中秋之夜,姑娘们踏着月光,往别人家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摘到后便预示其能遇到如意郎君。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偷瓜送子

贵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习俗。要是谁家不生小孩,村里好心的小伙便在中秋这天趁着明亮的月光,来到地里,偷摘一个大冬瓜,刻画出小孩的模样,再把准备好的小孩衣服套上,用竹篮装好后敲锣打鼓抬到这户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后,将瓜放在床上与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将冬瓜煮熟进食,要是以后怀了孕,受瓜人得好好感谢这群小伙。

听香

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烧斗香

江苏省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则习惯以桂花蜜酒佐食

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江西吉安地区很盛行。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抛帕招亲

在我国福建一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一般是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还手帕时,若“嫦娥”喜欢,则可交友往来,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结良缘。

博中秋饼

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中秋节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据传是郑成功的部下为排解和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所发明。早年,博状元饼,多为亲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大家出钱,购买一二会月饼,共同博之,谁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两会。这样,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

风俗会让人觉得奇葩,但中秋蕴含的美好祝福和心愿却千古不变,月圆人圆,情常在,人相伴。

(责任编辑:村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