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榆林资讯 > 正文

榆林市产业发展助力脱贫工作纪实

时间:2017-12-27 09:58:56  来源:未知  作者:村官 阅读:

辣椒丰收


苗文海发展黄牛养殖脱贫致富


小米加工厂里热火朝天

  消除贫困,是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之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当前,榆林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扶贫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

  放眼榆林,产业布局在哪里,政策就跟进到哪里,资金就流向哪里,顶层设计为产业扶贫注入了“源头活水”;各县市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山地苹果、中药材等新兴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马铃薯、红枣等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市县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投身产业扶贫,结穷亲、破难题,挺起精准脱贫的脊梁;“三变”改革推动产业扶贫精准落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在榆林大地上百花齐放……

  榆林产业扶贫瞄准群众需求,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勇啃各个环节的“硬骨头”,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让全面小康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贫困家庭,向着美好的生活奋力前行。

  1、精准施策出实招——产业扶贫“四梁八柱”科学稳固

  2017年,我市在册贫困户90296户、229091人,贫困基数大,贫困程度深。产业脱贫重点聚焦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41491户、125104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一半以上。

  任务重,压力大,辐射面广,产业发展制约较多,榆林产业扶贫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2017年5月,全市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召开,副市长马秀岚要求:“全市要如期实现农民脱贫,够格建设小康社会,产业扶贫是重中之重。”市农业局局长李怀珠表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是农业部门的头号任务。”

  这次会议吹响了产业扶贫“集结号”,切中了脱贫攻坚中的“症结”所在,榆林着眼产业扶贫,一系列顶层设计、规划部署、扶持政策相继出炉,搭建起了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四梁八柱”。

  6月,市农业局召开百名农业科技人员助力产业扶贫培训动员会,抽调市直农技推广单位10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2个农业科技扶贫工作队,由榆林市管专家带队,对口各县市区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农业科技帮扶指导工作,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农业局关于开展农业科技对口帮扶助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通知》和《榆林市农业科技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制作了“科技兴农、产业富农”扶贫技术挂历,涵盖了农业24项技术,便于贫困户掌握,助推农业产业技术扶贫。

  “头号任务”这个沉甸甸的重担落在了各级产业扶贫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肩上,大家突出“产业”这个根本,聚焦“脱贫”这个目标,把技术和服务送到千家万户,把产业发展扭到精准扶贫上来、链接到脱贫攻坚上来,发挥了产业扶贫的巨大威力。

  11月,榆林启动“三变”改革“百村试点千村推进”工程,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贫困村实现“三变”改革,由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发展,刮起了一场农村改革的风暴,产业扶贫有了更好的抓手。

  顶层设计之下,是科学精准的“路线图”。12个县市区编制产业精准脱贫规划,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即将或已经建成,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兵马既动,粮草先行。为了保证不让资金缺乏绊住贫困群众产业致富的脚步,我市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市财政每年将山地苹果产业、特色农业、光伏扶贫产业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帮扶脱贫等资金切块下达,相关县区统筹涉农资金组织实施,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使用格局。

  单就一个贫困户来说,发展产业可以享受:优质山地苹果市级财政每亩补贴1000元;红枣降高塑形改造按4∶2∶2比例分三年补助,每亩补贴800元;谷子统繁统供每亩补贴1.2斤谷子良种;马铃薯每亩补贴100公斤脱毒马铃薯良种;贫困户可以申请5万元以内的小额信贷贷款,贷款免担保、免抵押,政府对贷款利息进行全额补贴;加入互助资金协会的贫困户可享受借款金5000—10000元用于发展生产;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资金补助标准为5000—10000元,通过“一卡通”直补发放到户。

  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7.98亿元(包含农、林、水、牧、光伏、电商、旅游、国企合力团、万企帮万村等),投资金额在全省领先。落地实施项目数1700多个,产业扶贫政策惠及7万多户贫困户、20.7万多人,覆盖今年拟退出的2个贫困县170个贫困村3.59万人。

  2、产业覆盖下实功——创新模式瞄准贫困“靶心”

  翻开由市产业脱贫办公室编制的《榆林市产业扶贫模式范例库》,一条条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强、贫困农户增收可持续的产业扶贫路径展现在眼前。

  ——破解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农业靠天吃饭的难题,发挥交通优势,榆阳区赵家峁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使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逐渐走向振兴,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达到11200元。

  ——破解产业结构单一难题,采取合作共富方法,横山区高圪垯村探索出“贫困户为主体入股合作社”的模式,新栽1000亩苹果和核桃树,新建小杂粮加工厂、养猪基地、沼气池和光伏电站,组建了农机服务队,注册“农南山”和“于元山”两个商标,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破解工业大镇农业落后难题,工业反哺农业,府谷县三道沟村对接域内工矿企业,创建“员工幸福农场”,增加农民收入。种植的新品种苜蓿已经与一户大型养殖场签订供销协议,2017年预计人均可增加收入1800元。

  ——破解无人种地难题,利用土地资源广的优势,绥德县赵家坬村将土地流转出去,与其他合作社共同打造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万亩优质山地有机苹果示范园区,已经平整宽条梯田5000多亩。

  ——破解销售难题,采取“公司+农户+互联网”三位一体电商化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在米脂县,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公司与结对帮扶的桃镇申家沟村签下协议,以高于市场价每公斤1.4元的价格收购谷子。仅这一项,桃镇户均年收入5000元。

  ——破解种植条件差难题,不断发展设施农业,定边县沙场村建起塑料大棚625个。仅2016年,全村年产设施瓜菜1250吨,产值760余万元。“种上一个棚,当年就脱穷;卖完两棚瓜,小车开回家;一户三棚菜,小楼都能盖”是广大贫困群众的真实写照。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榆林下足一番“绣花功夫”,解决产业扶贫中纷繁复杂的各类问题,尽管产业不同、模式各异,却都将靶心牢牢地指向一个目标——最大程度地带动贫困群众通过产业脱贫致富。

  今年以来,全市农业产业效果显著,种养殖业总产值达151.9亿元,覆盖贫困户16.18万户。其中新栽山地苹果10万亩,全市山地苹果种植面积达75万亩,果业总产值24.6亿元,覆盖贫困户1.59万户;完成红枣低产园改造6.57万亩,覆盖贫困户2790户;安排实施马铃薯良种繁供“一亩田工程”7万亩和谷子统繁统供项目25万亩,覆盖所有有需求县区市的贫困户;发展羊子242472只、家禽347869只,带动贫困户21089户。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不断增强,全市2334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5.46万人,与151个贫困村签订了农产品购销协议,完成协议金额达8500多万元;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36场次,签约金额达2亿多元。

  技术服务不断完善。市县四支技术服务团队1800余名技术人员,累计培训产业脱贫户26592户。下派市级科技特派员202名,三区人才164名,覆盖927个贫困村。

  “万企帮万村”持续发力,以产业帮扶为主要途径,400多户企业实施项目856个,投入金额1.6亿多元帮扶693个村。

  国企合力团初见成效,第一批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个,总投资约9.62亿元,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带动贫困户2600户,解决贫困人员就业40人;国资委联合有关部门成立产业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注册资本金2.05亿元,统筹推动合力团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

  光伏产业持续发力,发展光伏项目152个,投资2.1亿元,工程全部开建,70个村完成并网发电,覆盖6710户贫困户。

  电商扶贫服务有力,全市建成贫困村服务站点262个,带动贫困户就业人员1400余人,带动贫困人员电商创业492人,累计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数近5万人次。

  金融贷款全面覆盖,投放小额信贷7.5328亿元,助力1.836万户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

  3、激发动能见实效——“三变”改革实现一举多赢

  产业扶贫,关键着力点是培育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真正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实现长足发展。

  当下,榆林农村集体拥有各类资源十分庞大,拥有耕地、林地、园地、草地等资源型资产面积5450万亩,各类账面资产26.5亿元,平均每村89万元。可是,全市集体经济“零收益”的村1903个,占村庄总数的64%。贫困村庄逐步陷入村庄“空壳”、集体“空心”、民居“空巢”的发展困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贫困户发展产业信心不足,掣肘较多。扶贫干部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难题:国家给予贫困村帮扶的扶贫物资,一旦下发到贫困户手中,由于缺乏技术、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种种原因,贫困户发展产业困难重重,个别贫困户转手就把钱花了,把发放的种子和羊子卖了,根本无法实现彻底脱贫。

  经过不断探索,榆林找到了破解发展瓶颈,啃下“硬骨头”,推进产业扶贫的好方法——“三变”改革。

  ——鉴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不明晰、产权归属不清,效益发挥差、土地利用率低,推行“资源变资产”改革,唤醒沉睡的土地。

  ——鉴于农村加快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推行“资金变股金”改革,将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用在刀刃上,投在关键处,使资金收益最大化。

  ——鉴于农民增收难,农户种植面积大但产量低,推行“农民变股民”改革,让农户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增收致富。

  “三变”改革将产业扶贫与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彻底解决了产业小、短、散的问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促进了产业发展。

  2017年11月,在“赵家峁村‘三变’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全面启动“三变”改革“百村试点千村推进”工程:按照计划,2017年确定100个“三变”改革试点村,2018年开展县级千村改革,2019年贫困村完成改革,实现全覆盖,2020年基本实现应改可改村全覆盖。

  我市发出《在全市推广学习赵家峁经验的通知》,推进贫困村实现“三变”改革,加大资金整合,引导注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启动股金。加大资金扶持,对“百村试点”改革村每村扶持30万元,县级财政也按照“集体经济年增长多少补多少”的原则,重点补助一批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奖励一批集体经济收益明显增长村。

  一年来,100个市县级“三变”改革试点村完成清产核资76个、成员界定28个,其余试点村工作将于12月底全部完成。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村施改、一村一策”的原则,我市充分调动基层改革的积极性和农民首创精神,创新了六种“三变改革”典型模式,即榆阳区广济南村的经营性资产改革典型模式、靖边县马季沟村的土地资源改革典型模式、横山区高圪垯村的深度贫困村改革典型模式、神木市纳林采当村的村企联建改革典型模式、府谷县三道沟村的工业反哺农业改革典型模式、吴堡县深砭墕村的产业带动改革典型模式,榆林的改革路径和举措受到省农业厅的肯定,被定位为:迈入了全省农村改革的“第一方阵”。

  身处新时代,开创新未来。围绕特色产业扶贫,全市各项重点工作全面开展,项目规划顺利实施,发展动能全面释放,明年,榆林将重点围绕吕梁山片区南六县、特别是2018年拟“摘帽”的绥德、米脂、吴堡3县以及佳县三个深度贫困村和特殊困难群体,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实现产业项目对依靠产业帮扶的贫困户全覆盖、技术帮扶全覆盖、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

  如同赛跑,扶贫攻坚之路越临近终点,越需要咬牙冲刺。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到3年时间。作为脱贫攻坚大战略的重头戏、主战场,榆林产业扶贫将迎着好势头,抢抓新机遇,勇啃“硬骨头”,为全市脱贫攻坚交出一份出彩的成绩单。


(责任编辑:村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