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文化 > 正文

古人高考难多了,要写19篇文章……

时间:2017-08-02 14:30:27  来源:未知  作者:村官 阅读:
  又到一年高考季。

  一朋友诉苦,说孩子立马就要高考,压力山大,抱怨道:高考考这么多门科目真累,还是穿越到古代科举好,就考一门写作文,多简单!

  其实,古代的“高考”远没有我们想象中容易,说比今天难上十倍,一点不假。就算是像苏轼、王阳明这样的大才子,也要使尽浑身解数,才能挨过“高考”。

  但考试再难,也总有学子能够见招拆招,胆大心细,越战越勇。因为他们相信,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总能笑到最后。

  除了基本功,考的更是意志

  说到古代“高考”,第一个难关不是试卷,而是考场环境。

  进场的时候,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必须排着队,一个个脱光衣服验身,查清楚有没有带小纸条,平均一个考生就要耗上大半个小时。

  进去之后,是一个个小黑屋,叫“号房”,听着跟监牢似的。带着笔墨蜡烛和干粮进去,一坐就一天,第二天早晨才能出来,中途睡觉连床都没有,只能拿两块木板拼起来凑合着用。

  考生也可以在里面上厕所,可是房间严密,夏天不能透风,冬天不能生炉,温度不适,气味不宜,和现在舒适的空调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

 

  ▲ 万历二年(1574),画中表现了明代贡院举行考试的情景。

  除此之外,科举的考试内容也不仅仅是“写一篇800字作文”那么简单。

  我们知道科举要考八股文,那八股文要怎么写呢?规则如下:

  〔一〕全文要分成八个部分写。

  〔二〕每一个观点都要遵循“高考宝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去拟。

  〔三〕文章后四个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句……

  格式要求非常严格,可谓“戴着镣铐跳舞”。

  除此之外,考题数量也非常巨大。以明朝乡试为例。假设你是明代的一名考生,走进考场后:

  第一场|先一口气写7篇论文;

  第二场|1篇政论,5篇判词,再加1篇公文;

  第三场|再写5篇时政评论。

  闭上眼就能想象,在昏天黑地的考场里,接受如此堪比马拉松的书写考验,那是一场怎样七荤八素的折腾啊!

  

\

  

\

 

  ▲ 古代科举“号房”

  明朝有诗形容科举:三场辛苦磨成鬼。能全程咬牙熬过来的,真不是一般人,像大儒王阳明,大改革家张居正,大英雄郑成功,大名臣曾国藩……没有一个不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实打实考出来的。

  今天的考试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科目繁多,一门接一门,对学子们的考验也不低。

  不过,辛苦的时候不妨想想古人,他们连魔鬼科举都挨过来了,我们只要咬一咬牙,海阔天空就在眼前。

  每个人应对考题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挥洒,有的稳健,但不管怎样,目的明确,头脑清醒才是关键。

  明末清初文坛奇才金圣叹,为人玩世不恭,在考场上常常不按常理出牌,专写“零分作文”。

  他第一次参加考试,试题是《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出自《论语》,意思是“我不是匏瓜,不是挂在那里给你们看的,是要给人吃的”,比喻一个人怀才而莫展,不愿中看而不可吃用。

  正常做法,当然是就题论事,写一篇潇洒雄文。可金圣叹偏偏不走寻常路,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这是匏瓜的意形。”主考官大怒,结果可想而知。

  

\

 

  ▲ 金圣叹评水浒传 《圣叹外书》

  第二次参加科考,题目叫《吾四十而不动心》,出自《孟子》,原意是人到四十心如止水。

  你猜这次金圣叹怎么着——又是大笔一挥,在试卷上连写了39个“动心”。主考官又来追问,他幽幽地说:“孟子说四十不动心,即是说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咯。”又被除名。

  再一次岁试,题目是《西子》,要求考生评论越国派西施出使的史实。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则西子来矣!”故意把西施当西门的人,戏若草芥。主考官见状,在卷上批道:“秀才去矣!秀才去矣!”最后当然又是名落孙山。

  如果当时要出一本《零分作文》,金圣叹的文章得收录好多篇。

  聪明大胆是好事,但不等同于儿戏,只有以认真的态度把握机会,才对得起自己大好的才华和青春。

  

\

 

  同样是才华绝顶的考生,苏轼比金圣叹要稳健多了。

  当年苏轼上京赴考,带了一肚子学问,可谓意气风发。进入考场后,他铺开卷子,一看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即是“赏罚要厚道”。

  苏轼马上审题:题目出自于《尚书》,体现了典型的儒家思想:“刑罚上有疑问,就从轻处理;奖赏上有疑问,就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这是最忠厚的做法”,可以显示当朝者仁厚治天下之风。

  

\

 

  文章主题确立之后,文字风格怎么定呢?苏轼左思右想,忽然想到了出题人──欧阳修。这位主考官最反对华丽花哨的文风,提倡写文章要浅显明白,用平实的文字表达深远的思想。

  苏轼当场决定,放弃啰嗦的理论,用两个具体故事作为论据,干净利落地论证文章主题。

  最后,答卷果然被欧阳修一眼相中,荣登进士榜。

  战略上轻视,是一种胆量,战术上重视,是一种负责。

  多年苦读实在不容易,既然有心一搏,就要收起玩心,全力以赴。

  

\

 

  ▲ 贡院放榜图

  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考场上遇到难题也难怪。对今天的学子来说,难题也许是卷子末尾的大题,而对古代学子来说,可能就是皇上的“刁难”了。

  清代乾隆年间,江西有个书生叫刘凤诰,勤奋好学,乡试、会试连连及第。

  可惜他相貌丑陋,只有一只眼睛。按照当时规定,五官不全者是不能及第入仕的。

  好在当时会试的主考官是个惜才之人,硬着头皮禀告了乾隆。乾隆不想被嘲笑“以貌取人”,只好亲自上阵考验一下这位南方丑儒。

  

\

 

  ▲ 殿试图

  殿试当日,乾隆帝高坐龙椅之上,一见刘凤诰的长相,心里不免有些轻视。他一摆折扇,念出一句上联:“独眼不登龙虎榜。”

  在场的人一听,知道皇上在暗讽刘凤诰独眼,都替他捏了把汗。

  岂料刘凤诰不仅没被吓到,还挺胸昂首对出下联:“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帝见他如此气魄,顿时刮目相看。沉吟半晌,又出句:“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

 

  ▲ 殿试录取分三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

  刘凤诰不卑不亢,马上接招:“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帝大喜,当场钦点刘凤诰为殿试探花,登上金榜。

  遇到难题,无须阵脚大乱,稳住气势,保持信心,说不定就文思泉涌,柳暗花明。

  

\

 

  

\

 

  ▲ 中进士,衣锦还乡。

  考场上还有一条打不破的真理,就是切忌浮躁。

  传说唐代有个秀才,才华横溢却骄傲自大。

  一次京城科考,洋洋洒洒,自感考得不错。考后游玩,遇到一算命先生,上前让其测测名次。算命先生看了他一眼,说,请在纸上写一个字吧!

  秀才挥笔而就,在纸上点了一点。先生摸摸胡子:你有望考取一等。

  秀才乐了:一等榜首吗?先生摇头:结果出来就知道了!

  

\

 

  后来,皇榜告示,秀才是一等最后一名。秀才去找算命先生:“我一向文才极好,‘点’是‘文’字的第一笔,所以才写了这一点。为什么现在反而是一等最后一名?”

  算命先生笑了:“这一点,固然是‘文’字的第一笔,但也可以是‘等’字的最后一笔呀!

  我先前见你写字的时候,洋洋得意,心浮气躁,就知道你虽有才华,却只能是一等之末。”

  故事有点玄幻,但骄兵常败的道理是真的。

  

\

  

\

 

  ▲ [清]姚文翰《紫光阁赐宴图》。紫光阁始建于明代,清朝是皇帝阅射和殿试武举之所。

  唐代大诗人温庭筠,年纪轻轻就写得一手绝好文章,可惜性格也比较恃才傲物。

  他年轻的时候没把科举当回事,总觉得自己啥时候想考,皇帝的乌纱帽就啥时候给,于是一直玩了几十年。直到了快40岁,玩够了,才大摇大摆走进考场,开始人生中第一次“高考”。

  可等他是把科举当回事了,科举却不把他当回事,一直考到56岁,都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弄进进士榜。

  考场上,信心和虚心,两者都必不可少。

  

\

 

  ▲ 《温飞卿诗集七卷 别集 卷 · 集外诗一卷》(唐)温庭筠撰

  从古到今,考场是一个人生转折的缩影,表面上考的是知识,但其实更考一个人对待挑战的态度。

  过来人说:高考的时候,以为高考就是天,毕业后才发现,学校的考试,其实是人生路上遇到的最简单的考验。它教会我们,在顺境中,要把握自己,珍惜顺境;在逆境中,也要直面困难,正视现实。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愿每一个努力的人,都有勇气和幸运加持。

(责任编辑:村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