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义井村敲响“南留锣鼓”
时间:2015-02-28 18:55:59 来源:陕农网 作者:李世居 马华丽 阅读:
次
元霄节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一绝——“南留锣鼓”的故乡大荔县许庄镇义井村咚咚锵锵敲起来,那情那景、那热火劲保准叫你看得入迷入神。
大荔县“南留锣鼓”发端于明、成熟于清,是流传于今陕西省大荔县许庄镇义井村的民间鼓乐,因起源于陕西省原朝邑县南留村而得名,陕西省大荔县文化馆经过艰苦工作,对其进行了挖掘整理,在散居各地的民间老艺人的大力支持下,对“南留锣鼓”加工润色,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得以重现异彩。先后在省市县多次重大活动中大显身手,屡屡获奖,中央电视台CCTV——《中国一绝》摄制组曾为其拍摄了专题片。
据文化老艺人介绍,“南留锣鼓”共分两部分十套。第一部分七套为丰收篇,第二部分三套为祭祀篇。南留锣鼓的行进、定场表演,均为自由敲打。其鼓点有“热闹鼓”“常庆鼓”“竹马鼓”等。敲打演奏人数不限,可几人,也可数百人;一般乐队配有大鼓六面、社锣八面、社钗八副、马锣两面。行进时,前面三面鼓开道,后面三面鼓压阵,其他人分三路纵队行进;敲社钗的为上首,站队伍左边;敲社锣的为下首,站队伍右边;敲马锣的站队伍中间,共为一支锣鼓队。锣鼓队中,由一人手执绕杆(彩绸、彩纸糊成,约2米多长的竹竿),不停地面向队伍左右上下绕动,指挥队伍表演。“南留锣鼓”有独立而明确的主题,风格多样,打法丰富。其遒劲如犍牛之耕耘,迅驰似夺食于龙口,悠然若采摘于枝蔓,缠绵则如泣如诉,而奔放更是丰收后的狂欢。
“南留锣鼓”,它的艺术形象,无不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一代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南留锣鼓”的表演艺术,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陕西东府民间文化的一枝独秀奇葩,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
大荔县“南留锣鼓”发端于明、成熟于清,是流传于今陕西省大荔县许庄镇义井村的民间鼓乐,因起源于陕西省原朝邑县南留村而得名,陕西省大荔县文化馆经过艰苦工作,对其进行了挖掘整理,在散居各地的民间老艺人的大力支持下,对“南留锣鼓”加工润色,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得以重现异彩。先后在省市县多次重大活动中大显身手,屡屡获奖,中央电视台CCTV——《中国一绝》摄制组曾为其拍摄了专题片。
据文化老艺人介绍,“南留锣鼓”共分两部分十套。第一部分七套为丰收篇,第二部分三套为祭祀篇。南留锣鼓的行进、定场表演,均为自由敲打。其鼓点有“热闹鼓”“常庆鼓”“竹马鼓”等。敲打演奏人数不限,可几人,也可数百人;一般乐队配有大鼓六面、社锣八面、社钗八副、马锣两面。行进时,前面三面鼓开道,后面三面鼓压阵,其他人分三路纵队行进;敲社钗的为上首,站队伍左边;敲社锣的为下首,站队伍右边;敲马锣的站队伍中间,共为一支锣鼓队。锣鼓队中,由一人手执绕杆(彩绸、彩纸糊成,约2米多长的竹竿),不停地面向队伍左右上下绕动,指挥队伍表演。“南留锣鼓”有独立而明确的主题,风格多样,打法丰富。其遒劲如犍牛之耕耘,迅驰似夺食于龙口,悠然若采摘于枝蔓,缠绵则如泣如诉,而奔放更是丰收后的狂欢。
“南留锣鼓”,它的艺术形象,无不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一代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南留锣鼓”的表演艺术,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陕西东府民间文化的一枝独秀奇葩,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
(责任编辑:一鸣)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相关内容
- ·澄城县:依托大唐定点帮扶 助力乡村振兴
- · 渭南经开区召开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 ·渭南市华州区美丽渭南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开创年轻干部培养 新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人才“点燃”基层
- · 蒲城洛滨镇:“学习强国”平台“走进”
- · 渭南市临渭消防:组织开展全区消防控制
- · 政务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党员干部群众热议中
- ·第三届“渭南好青年”评选活动启动
- ·中联重科渭南分公司:启动春季大生产劳动
- ·渭南市华州:区杏林镇“学习强国”学习之
- ·渭南市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荣获第八届陕西
- ·医养结合 情暖夕阳——专访王海军
- ·渭南高新区市政工程管理处——用汗水“刷
- ·金融扶贫“贷”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