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渭南资讯 > 正文

脱贫攻坚渭南在行动――澄城篇

时间:2016-06-07 23:17:36  来源:陕西村官网  作者:吴海军 阅读:
西部网讯(吴海军 刘向阳)6月6日上午,陕西省渭南市委外宣办、渭南市政府新闻办“脱贫攻坚渭南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在澄城县冯原镇马村举行。澄城县副县长刘红芳就全县 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并就记者与现场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县扶贫办主任成九民参加发布会。各新闻媒体,及冯原镇部分村民代表参加发布会。

扶贫搬迁 统一安置 大棚致富
    在村民成全民家的大棚里,成全民正和媳妇两人在摘豆角,他告诉记者,豆角今年最好的时候买到了7块钱一斤,现在价钱不行了,只有两块钱一斤。成全民 说起以前的生活,用了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来形容,他说之前住的条件,只要一下雨,道路便不通,房子也变成了危房,就连用水用电也不方便。2012年,根 据村里的扶贫搬迁政策,成全民一家三口每人获得3800元的补贴款后搬至新址,2013年开始种植大棚,现在种植一座大棚,年收入6至7万元。成全民说: “尽管现在距离小康水平还有一点距离,还有一点贷款需要还,还要供孩子上学,但是生活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奔头。”
    据马村村支部书记成云浪介绍,马村由原马村、尖岨、六家庄三村合并而成,目前共有253户贫困户699人。成云浪告诉记者,马村扶贫搬迁安置采用村 上协调土地后统一规划划分,给予搬迁户每人3800元的补助,并给予每户1000元的宅基地整理费,从2012年开始已统一安置130户贫困户。为了真正 实现“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马村自2013年开始发展大棚产业,初次发展18棚后效益不错,目前已发展至108棚。成云浪介绍说,大棚产业由村上统 一组建后交由贫困户经营,村上为其联系无息贷款等,并每棚补贴1万元,等贫困户种植果蔬收益后再偿还贷款。成云浪说,村上现在有80余贫困户种大棚,今年 再计划脱贫163人。
    澄城县副县长刘红芳通报时指出,澄城县坚持把移民搬迁作为解决贫困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治本工程。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遵循向新型农 村社区集中、向集镇集中和以集中安置为主、城镇安置为主、楼房安置为主的“两集中”“三为主”原则,结合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 施移民搬迁工程。刘红芳说,澄城县利用2个月时间,对全县1.2万贫困户和7万户非贫困户逐户进行了扶贫搬迁调查摸底,初步确定建档立卡搬迁户3644 户,同步搬迁户4552户。在此基础上,依托县扶贫易地搬迁融资平台,今年计划投资5.9亿元,新建续建赵庄扶贫搬迁安置区、交道龙首公园社区、安里新型 社区等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14个,规划搬迁群众2273户820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25户3960人。同时,澄城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核心 动力,筑牢资金后盾,优化产业类型,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小额贴息贷款、扶贫互助资金、精准扶贫担保贴息贷款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 每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重点用于贫困村建设和贫困户产业发展,为脱贫攻坚构筑强大的资金后盾。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 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生猪、苹果等传统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贫困村发展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利用贴息政策,大胆探索“扶企帮 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搭建起农村经济组织与贫困群众合作共赢的平台。
精准识别贫困户12396户42335人
    精准识别,是迈好扶贫的第一步。刘红芳说,澄城县严守“九条红线”要求,创新制定了“六不准、两不宜”“五比五看三优先”的贫困户识别标准和“八步 三公示一公告”工作程序,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联动,扶贫、民政、残联三部门联合推进,镇(办)工作人员、驻村工作队长、村两委班子三方联合的“三个三” 核查机制,利用5个月时间,扎实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切实把好了贫困人口识别关。通过“拉网式”核查,共识别确定贫困户12396户42335人, 并全面完成了贫困人口信息采集和数据录入工作。同时,对照因病、因学、缺资金、无劳力等12类致贫原因,对贫困户进行了详细甄别、科学分类,逐一悬挂了 “脱贫攻坚责任卡”和“精准帮扶明白牌”,找准了穷根,明确了靶向,为帮扶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初,澄城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施策,确定“六个一批”,明确牵头部门和攻坚任务:由农业部门牵头,通过发展生产脱贫5683户 19525人;由林业部门牵头,通过生态补偿脱贫1051户3551人;由扶贫部门牵头,通过易地搬迁脱贫3644户13535人;由教育部门牵头,通过 发展教育脱贫5201户8042人;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兜底保障脱贫4638户13562人;由卫生部门牵头,通过医疗救助脱贫2434户8835人。 同时,搭建平台,结对帮扶,深入推进“三联三包”工作和万名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建立了一个贫困村派驻一个工作队、制定一套帮扶方案、确定一批扶持项目,一 个贫困户制定一个帮扶措施、落实一名帮扶干部的“五个一”帮扶工作机制,督促103个省市县级部门倾尽全力开展结对帮扶。动员组织全县财政供养干部职工充 分利用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时间,每人包扶一户贫困户,每月深入包扶户至少1次,汇全员之智,集全县之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坚决打赢脱 贫攻坚战。目前,全县万名干部与万户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工作已全部到位,进入实质帮扶阶段。
2018年贫困村、贫困户摘帽脱贫
    澄城地处渭北旱塬,全县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万亩,辖9镇1办163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现有扶贫开发 重点村94个,农村贫困人口4.23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级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县。为打赢“2018年贫困村、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脱贫”这场 攻坚战,澄城县明确了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主抓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县第一民生工程和县、镇、村三级 “一把手”工程。同时,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和作战室,实行脱贫攻坚挂图作战,划定了县、镇、村三级脱贫攻坚时间表、路线图、分布图、流程图,把扶贫对 象、帮扶措施等情况置于“阳光”下。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强化述职、约谈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上下贯 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落实脱贫攻坚月检查、季通报和年度考核一票否决制度,严格奖优罚劣,以此形成鲜明导向,凝聚工作合力,确保脱贫攻坚工 作有序推进。
    澄城县副县长刘红芳说,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她也说,没有拔不掉的穷根,也没有移不走的穷 山,澄城县有决心、有信心,在2018年全面完成贫困村、贫困户摘帽脱贫目标,使全县贫困群众在2020年能够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一鸣)

顶一下
(8)
88.9%
踩一下
(1)
11.1%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