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渭南在行动》大荔篇: ”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 扶贫扶到心坎里
12月15日,渭南市委宣传部、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渭南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市扶贫开发办主办的“脱贫攻坚渭南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在大荔县羌白镇的新颖现代农业园区召开,大荔县县长翟玉宝作关于大荔县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的情况汇报,大荔县扶贫办主任翟荔学、县卫计局局长张满仓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渭南市委外宣办副主任刘玉陆主持。来自陕西日报、渭南日报、农业科技报、阳光报等中省市20多家媒体的30多人参加发布会。
大荔县县长翟玉宝作工作情况汇报
大荔县扶贫办主任翟荔学
大荔县卫计局局长张满仓
“小辣椒”大产业 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又致富
农村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要么农民缺资金,要么缺观念,缺想法,要么缺销售门路,如何能在保证资金需求低,市场风险又小的情况下实现增收,“投资小,见效快,从种植到成熟40多天,辣椒就这样。”西阳村党支部书记朱建发向记者介绍到。2014年,西阳村两委会干部多次赴山东寿光、西安杨凌等地实际考察学习,最终决定发展以单产高、市场风险小、管理简单易操作、经济收益稳定的辣椒为主要品种的设施大棚产业,先行由村两委干部带头试点设施大棚70余亩,经过一年时间的探索实践,经济和社会效益尤为显著,较传统作物经济效益高出5–6倍。
看到村领导种植的设施大棚有如此好的收益和成果,西阳村的贫困户尚开会从2016年开始,跟着朱建发一起发展辣椒产业。从浇水、施肥、打农药学起,技术推广中心还会进行技术指导。今年他的辣椒可以卖到一斤1.8元左右,辣椒后还计划种植脆瓜,一年下来也有4万多块钱的收入。
“我还向村支书建议,计划来年再申请四个大棚种植蔬菜,农忙时节雇人收割。”尚开会高兴地向记者说到。今年66岁的尚开会患有心梗,一年在医院就要来回跑三五趟,花费也在两万多,再加上自己的老伴去年刚做完血管瘤手术,自己家里非常拮据。现在,西阳村有贫困户55户,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11户贫困户外,其余44户贫困户都已经入驻园区,在党员干部的“一对一”帮扶指导下,44户贫困户已经建成标准化设施大棚161个。每亩蔬菜大棚年经济效益均在10000—13000元,除基本生产性投资每亩4000元外,每亩大棚年净收入6000–8000元,仅此一项可增加村人均纯收入1500元。
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扶贫方式之一,结对帮扶,一方面将包联单位先进创新的多方面优势带到贫困地区,带进贫困家庭,让他们依托包联单位实现思想观念转变,带动村庄面貌和贫困群众生活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对贫困村庄和群众在帮扶过程中,也是包联单位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发展现状的机会和对单位干部的一种锻炼,有助于更好的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龙门村驻村第一书记赵琦
大荔县安仁镇龙门村,是渭南师范学院的结对帮扶点,自2014年驻村帮扶,以“抓党建、促扶贫”的工作理念,在4年的时间内,从远近为名的贫困村到2016年被评为“大荔美丽乡村”,并且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在龙门村脱贫攻坚展厅内,记者看到在展厅中央,一个全村脱贫攻坚作战图沙盘模型格外显眼:全村贫困户家庭位置、脱贫编号以及脱贫标注都一目了然。据龙门村驻村第一书记赵琦介绍,全村贫困户54户192人,2016年脱贫35户,2017年脱贫10户,还有8户未脱贫:有6户完全依靠低保和国家兜底,有2户是异地搬迁,贫困发生率为0.78%。
渭南师院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进行教育帮扶。每学期都会选派6名优秀师范生进行支教,还为当地学校积极捐赠桌椅、少儿图书、体育器材等教育设备器材,今年渭南师院党委书记已经先后三次莅临龙门村视察扶贫工作,院领导还亲自为渭南师院龙门小康学校揭牌,将原来的龙门村小学正式更名为“渭南师院龙门村小康学校”,成为了渭南师院和龙门村友好帮扶的见证。
龙门村包联帮扶贫困户吴富森
“我家只掏了2300块钱(政府支持2万)就把房子盖起来了,还为我申请村里打扫街道的公益性岗位。一个月还有400元的收入。”龙门村包联帮扶贫困户吴富森向记者说到。吴富森一家5口人,父母都是常年带病住院,光医药费一年就要花上1万多,再加上自己孩子上学,妻子在家还要照看公婆,每年的收入根本不够开支花销。渭南师院在了解到他家的实际情况后,就积极从产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多方帮扶:在产业扶贫上,渭南师院帮助吴富森进行土地的科学规划,投资三四千块钱先后种植了5亩枣树和1亩栗子树,农药、化肥等农资都是学院免费发放,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对于销售,吴富森就更不用愁了,他的土地已经纳入了村里的集体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医疗扶贫方面,去年吴富森父母看病1万多都已报销。
在帮扶阶段,渭南师院还着眼长远,科学制定了龙门村5——10年的产业规划,确保农民群众不返贫,项目扶贫、产业扶贫,现在已经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驻村第一书记赵琦说到。帮扶过程中,渭南师院还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由院领导亲自整合四支队伍,组织一支高效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队,并且建立了党支部,建立党员帮扶示范棚、党员帮扶示范岗、党员科技服务小分队等,重视基层后备干部的培养,因户施策,按照国家“八个一批”的标准,将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划斑马线、道路改造等。
产业园区带动致富路 扶贫扶到“心坎里”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是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持续动力,而建立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就是其中一项凸显的举措。农民最了解农村的情况,也最深知土地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如何在不脱离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尤其是贫困群众,又能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向土地要生产力,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就是这一真实写照。
大荔县羌白镇白村一组贫困户田进仓
“2014年我就开始把自己的8亩土地,按照一亩地一年500块钱的价格,流转到农业园区,自己现在也承包了6个产业大棚,种植冬枣、反季节瓜果等,”大荔县羌白镇白村一组的贫困户田进仓向记者说到。
田进仓所说的农业园区,就是位于大荔县羌白镇的新颖现代农业园区,像田进仓这种将土地流转到园区的土地面积,就已经达到了1600余亩,建成各类日光温室193座,无土栽培大棚3栋。每年按照500块钱结算土地流转费用只是农业园区进行扶贫帮困的模式之一,即“土地保障”模式:对于无经营能力,也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园区给予每亩500元的流转费外,再解决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和生活问题,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自己的儿子2013年被查出患有尿毒症,期初每年光看病就要花费七八万块钱,经过农合报销后,一年就是1万块钱,而现在儿子看病不花一分钱,”田进仓高兴的说。
入园经营”扶贫模式,园区还结合田进仓的家庭实际,保证他能够持续增收致富,还免费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让他不仅有收入的增加,同时也有技术能力、知识的提升,同时对于成熟的瓜果蔬菜,园区还会负责寻找销售渠道,进行上市销售,扶心扶智,真正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信心。结合每一户贫困家庭的实际,创造了“劳动分红”“入园务工”“信贷担保”“技术指导”等模式,一户一策,一户一模式,选择适用的扶贫帮困模式,保证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不落下一人。
在新闻发布会上,大荔县县长翟玉宝指出,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大荔将把脱真贫、真脱贫作为基本方略,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创新机制,精准发力,坚决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村官)
- ·澄城县:依托大唐定点帮扶 助力乡村振兴
- · 渭南经开区召开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 ·渭南市华州区美丽渭南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开创年轻干部培养 新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人才“点燃”基层
- · 蒲城洛滨镇:“学习强国”平台“走进”
- · 渭南市临渭消防:组织开展全区消防控制
- · 政务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党员干部群众热议中
- ·第三届“渭南好青年”评选活动启动
- ·中联重科渭南分公司:启动春季大生产劳动
- ·渭南市华州:区杏林镇“学习强国”学习之
- ·渭南市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荣获第八届陕西
- ·医养结合 情暖夕阳——专访王海军
- ·渭南高新区市政工程管理处——用汗水“刷
- ·金融扶贫“贷”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