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渭南资讯 > 正文

小村里的“农民夜校”

时间:2017-12-19 10:04:03  来源:未知  作者:村官 阅读:
  “T字芽接很简单,果树繁殖很常见,一是选择好接穗,一年生枝最适宜,去掉下部和梢部,留取中间饱满处……”每每夜幕降临,临渭区阳郭镇董杨村(由原东坡杨村和原北董村合并而成)“农民夜校”里便会传出这熟悉的讲课声,打破小村的宁静。2016年10月,在临渭区城建办的帮扶下,东坡杨村“农民夜校”正式成立。如今,夜校每逢开课,很多邻村的群众也慕名前来,进“农民夜校”成了这里的新时尚。一年多来,在夜校的熏陶带动下,600余亩花椒基地初见规模,11户30余名贫困群众家家种植花椒,昂首自信地迈着通往致富的脚步。
  进夜校成村里新时尚
  语言朴实、朗朗上口、便于背诵,如今在东坡杨村,这一《“T”型牙接技术》顺口溜成为村民闲暇时的口头禅。它出自临渭区城建办派驻这里的驻村工作队队长郭进红,也就是村民口中的“老郭”。郭进红上学时主修林果专业,对于果树栽培是个行家。
  2016年9月,刚被派驻到这里时,村民落后、匮乏的农业知识让他深感必须为村民留下点什么。进村第一周,驻村工作队便走访了村里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摸清家底,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产业结构、土壤条件。东坡杨村种植着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技术水平低、产量小,村民收入甚微。“地处沟壑地带,土层深厚、水源匮乏,适宜于杂果花椒生长,可发展花椒基地,将村民培养成种植花椒的能手……”这是郭进红扶贫日记里的一段话,也是他对于东坡杨村脱贫摘帽的思路。这个思路汇报至临渭区城建办领导后,得到高度肯定和支持。
  说干就干,一个月后,11月5日,第一堂培训课在贫困群众张于涛的家里正式“开课”。因为身体原因,常年坐在轮椅上的张于涛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1亩花椒地,可不知怎么回事,他家花椒产量逐年下降。所以,第一堂课选在了张于涛的家里。第二天,驻村工作队发动了周围7名农民来到张于涛的地里,郭进红现场讲授花椒修剪、种植“妙招”。上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小村,接下来的十多天,郭进红入户为群众讲解,亲自到地头拿着剪刀修剪苗木……村民围着他在地头“听课”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夜校里学来“致富经”
  随着听课人数不断增长,今年5月,区城建办在村里租了一间房子当作“农民夜校”的教室。记者看到,不到4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八张课桌,一个小黑板,也是这间教室的全部硬件。但就是在这里,郭进红将他所掌握的知识悉数教给了村民。
  “我不可能待在这一辈子,把你们教会我才能放心。”郭进红经常这样说。“别看‘老郭’是城里派来的,但干起事来毫不含糊。”村民杨党秦连口称赞,“谋产业比谁都着急;抓技术比谁都心细。”2015年,杨党秦的花椒一亩地纯收入300元,经过郭进红的指导,2016年,一亩地纯收入达到1000多元。
  “我们农民也不能放松学习”“只要把党的政策学好,把新技术学好,脱贫致富不是问题”“每次学习都有收获,感觉自己在思想观念、脱贫办法上和外界有很大差距,要加强学习才能走上致富路”……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着对夜校这一学习模式的喜爱。
  产业需形成规模才能带动致富,今年10月,区城建办出资3万元购置韩城优质花椒苗木27000株。如今,村里花椒种植面积由之前的70余亩发展到600亩,产业规模初步显现。“有夜校的带动,脱贫摘帽肯定没问题。”对于脱贫致富,张于涛信心满满,进夜校、学政策、学技能,从去年夜校开班至今,夜校的课他“一堂都没落下”,也让他对种植充满兴趣。
  如今,“农民夜校”已培训40多场次,累计培训人数500人,培养技术骨干10多名。
  郭进红告诉记者,“农民夜校”采取“培训+现场指导”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更多群众在夜校“学文化、学技术、学扶贫政策”。每次课后第二天,他和村民便会一起到田间地头实地操作。
  “课程设置只有贴近实际、通俗易懂,才能受到村民欢迎。”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培训形式都体现了“精准”,村民需要真心服务的干部,更渴望农业知识,这正是“农民夜校”越来越火的根源。

(责任编辑:村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