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产业扶贫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
时间:2017-12-19 10:11:18 来源:未知 作者:村官 阅读:
次
12月14日,由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市扶贫办召开的脱贫攻坚渭南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走进澄城县。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我市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中省市脱贫攻坚会议精神,聚焦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目标,以富民增收为核心,以“八个一批”为路径,举全县之力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为真实了解贫困群众的脱贫情况,挖掘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感人故事,记者深入该县贫困地区进行实地采访。
科技先行铺开阳光脱贫路
澄城地处渭北旱塬东北部,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万亩,辖9镇1办163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级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县。现有贫困村77个,贫困户7700户25435人。2016年17个贫困村摘帽、5817户21182人脱贫。2017年30个村摘帽、8964人脱贫,提前完成今年脱贫任务。
安里镇位于澄城县西北,辖20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25607口人。走进安里镇移民搬迁农光互补综合示范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这里的贫困群众正是依着太阳、靠着政策、凭着双手誓要将贫困的帽子踩在脚下。
2017年1月,澄城县委、县政府为了能在脱贫攻坚战中攻坚克难,早日让贫困群众摘帽脱贫,通过招商引资与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100MWP农光互补光伏发电战略合作协议,建成了安里镇移民搬迁农光互补综合示范区,为安里镇的贫困群众铺出了一条阳光脱贫路。
“这个项目共投资10亿元,占地3752.38亩,位于安里镇段庄村、郊城堡村的采煤沉陷区。随着光伏项目的落地,土地流转了出去,以前一亩地只能收入二三百元,现在一亩有500元收益,这个项目可以说一瓢水浇开四朵花:农民土地流转收取流转金,企业实现政企合作,农民投资入股,农民打工领工资。”澄城县副县长陈耿民介绍说。
据了解,该项目作为澄城县重点扶贫项目,是按照国家光伏项目扶贫政策,对澄城县建档立卡的搬迁贫困户进行帮扶。按照“保本增值,收益分红”的方式,在不承担任何资金风险的原则下,以年收益率10%(1200万元)参与项目收益分配,收益部分全部用于建档立卡移民搬迁贫困户(3388户)的脱贫,即每户3500元的收益支付到政府指定账户,真正实现了扶贫开发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从根本上为当地贫困户如期脱贫贡献力量。
农业造血大棚一年挣十万
时间倒退4年,在距离县城还有30公里盘山路的冯原镇尖岨村(现合并为马村)村民程全民,一家三口住在窑洞中,他总为以后的日子发愁。4年过去了,程全民的家有变化吗?
“现在的日子跟原来比,真的跟做梦一样,原来住的地方跟荒山野岭没有啥区别,整个坡里没有几户人,穷的我真不知道该咋弄,屋里的两间窑也让连阴雨下塌了,2012年村上给我们规划了一片安置地,免费提供给易地搬迁村民使用。靠国家1万多元的补贴和商业贷款,我在安置地盖起了砖瓦房,彻底脱离了窑洞。”正在大棚里务农的程全民说。
住的问题解决了,但生活开销怎么解决?为了解决村里贫困户以后的发展问题,2013年村“两委”班子针对村情、户情、分析研判,制定出了完善基础、产业引领、园区示范的发展思路。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建起一个农业示范园区、经营设施果蔬(香瓜、冬枣、蔬菜),现有大棚150座、占地350亩,其中贫困户入园24户,可吸收50余户贫困户到园区务工;园区的效益和实惠带动激发了村民发展种植、养殖的热情,从而使长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程全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村书记给我解决了4万元,我只筹了一少部分就把大棚建好了。”程全民说。村上统一建大棚时,自己手头没有钱,自家的大棚占地2.4亩,总投资近15万元。当时,国家给1个大棚补贴1万元,澄城县扶贫办协调无息贷款6万元。
“以前只种过玉米、小麦,种其他农作物没有经验也没有技术,为了让我们能学到技术发展大棚,村里专门请了技术员长期指导,现在我种的西红柿已经通过了有机认证,种出来的果蔬村里也帮着卖,日子越过越有希望。”程全民告诉记者,他现在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早早都还清了欠下的债务,日子是越过越好,这都要感谢政府的好政策。
据马村支部书记程云浪介绍,冯原镇马村尖岨现代农业园的果蔬区采用改良后的寿光第五代标准化地伏式日光温室大棚,主要种甜瓜、番茄、黄瓜和冬枣等,2016年棚均效益达到4万元至5万元,优质苹果生产区亩均效益达7000元以上,总产值实现2400万元,2015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了马村及周边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互助资金困难背后有靠山
2009年,冯原镇吉安城村成立了互助资金协会。协会规定,一般村民缴纳500元就可入会,之后每年最多可以向协会借款1万元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项目,申请当天就能拿到现金,到年底结算日时还款。协会成立以来累计发放借款793户461万元,无一笔呆滞借款。互助资金总额达到74.59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3万元,会员入会股金15.38万元,盈余转股金6.24万元。
“我老伴儿身体一直不太好,一场病下来家里的钱基本花得差不多了,过了年连买化肥种子的钱都没有,要不是村里的互助协会,真不知道该咋办,互助协会真的是在关键时候给我们这些贫困户帮了大忙。”谈到互助资金协会在困难时期对自己伸出援手,吉安城村61岁的贫困户李姬祥感慨地说。
澄城县扶贫办主任成九民说,互助协会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发展生产资金紧缺贷款难贷款利息高的问题,互助资金的扶持对象主要是贫困户,提高了扶贫项目的瞄准星,借款回头率达到100%,增加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通过扶持,新增苹果面积2000亩,优质桃园300亩,规模养猪场3个,散养户180余户,有效地加快了贫困户脱贫步伐。
通过成立互助资金协会、发挥农业合作社龙头作用、发展“农光互补”产业等方式,澄城县整合各级扶贫政策,盘活用活扶贫资金,将县域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改革、专业合作社互助与精准扶贫工作统筹起来。立体多元的金融扶贫政策,全面覆盖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
如今,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在古徵大地全面吹响,澄城正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向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科技先行铺开阳光脱贫路
澄城地处渭北旱塬东北部,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万亩,辖9镇1办163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级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县。现有贫困村77个,贫困户7700户25435人。2016年17个贫困村摘帽、5817户21182人脱贫。2017年30个村摘帽、8964人脱贫,提前完成今年脱贫任务。
安里镇位于澄城县西北,辖20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25607口人。走进安里镇移民搬迁农光互补综合示范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这里的贫困群众正是依着太阳、靠着政策、凭着双手誓要将贫困的帽子踩在脚下。
2017年1月,澄城县委、县政府为了能在脱贫攻坚战中攻坚克难,早日让贫困群众摘帽脱贫,通过招商引资与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100MWP农光互补光伏发电战略合作协议,建成了安里镇移民搬迁农光互补综合示范区,为安里镇的贫困群众铺出了一条阳光脱贫路。
“这个项目共投资10亿元,占地3752.38亩,位于安里镇段庄村、郊城堡村的采煤沉陷区。随着光伏项目的落地,土地流转了出去,以前一亩地只能收入二三百元,现在一亩有500元收益,这个项目可以说一瓢水浇开四朵花:农民土地流转收取流转金,企业实现政企合作,农民投资入股,农民打工领工资。”澄城县副县长陈耿民介绍说。
据了解,该项目作为澄城县重点扶贫项目,是按照国家光伏项目扶贫政策,对澄城县建档立卡的搬迁贫困户进行帮扶。按照“保本增值,收益分红”的方式,在不承担任何资金风险的原则下,以年收益率10%(1200万元)参与项目收益分配,收益部分全部用于建档立卡移民搬迁贫困户(3388户)的脱贫,即每户3500元的收益支付到政府指定账户,真正实现了扶贫开发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从根本上为当地贫困户如期脱贫贡献力量。
农业造血大棚一年挣十万
时间倒退4年,在距离县城还有30公里盘山路的冯原镇尖岨村(现合并为马村)村民程全民,一家三口住在窑洞中,他总为以后的日子发愁。4年过去了,程全民的家有变化吗?
“现在的日子跟原来比,真的跟做梦一样,原来住的地方跟荒山野岭没有啥区别,整个坡里没有几户人,穷的我真不知道该咋弄,屋里的两间窑也让连阴雨下塌了,2012年村上给我们规划了一片安置地,免费提供给易地搬迁村民使用。靠国家1万多元的补贴和商业贷款,我在安置地盖起了砖瓦房,彻底脱离了窑洞。”正在大棚里务农的程全民说。
住的问题解决了,但生活开销怎么解决?为了解决村里贫困户以后的发展问题,2013年村“两委”班子针对村情、户情、分析研判,制定出了完善基础、产业引领、园区示范的发展思路。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建起一个农业示范园区、经营设施果蔬(香瓜、冬枣、蔬菜),现有大棚150座、占地350亩,其中贫困户入园24户,可吸收50余户贫困户到园区务工;园区的效益和实惠带动激发了村民发展种植、养殖的热情,从而使长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程全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村书记给我解决了4万元,我只筹了一少部分就把大棚建好了。”程全民说。村上统一建大棚时,自己手头没有钱,自家的大棚占地2.4亩,总投资近15万元。当时,国家给1个大棚补贴1万元,澄城县扶贫办协调无息贷款6万元。
“以前只种过玉米、小麦,种其他农作物没有经验也没有技术,为了让我们能学到技术发展大棚,村里专门请了技术员长期指导,现在我种的西红柿已经通过了有机认证,种出来的果蔬村里也帮着卖,日子越过越有希望。”程全民告诉记者,他现在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早早都还清了欠下的债务,日子是越过越好,这都要感谢政府的好政策。
据马村支部书记程云浪介绍,冯原镇马村尖岨现代农业园的果蔬区采用改良后的寿光第五代标准化地伏式日光温室大棚,主要种甜瓜、番茄、黄瓜和冬枣等,2016年棚均效益达到4万元至5万元,优质苹果生产区亩均效益达7000元以上,总产值实现2400万元,2015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了马村及周边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互助资金困难背后有靠山
2009年,冯原镇吉安城村成立了互助资金协会。协会规定,一般村民缴纳500元就可入会,之后每年最多可以向协会借款1万元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项目,申请当天就能拿到现金,到年底结算日时还款。协会成立以来累计发放借款793户461万元,无一笔呆滞借款。互助资金总额达到74.59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3万元,会员入会股金15.38万元,盈余转股金6.24万元。
“我老伴儿身体一直不太好,一场病下来家里的钱基本花得差不多了,过了年连买化肥种子的钱都没有,要不是村里的互助协会,真不知道该咋办,互助协会真的是在关键时候给我们这些贫困户帮了大忙。”谈到互助资金协会在困难时期对自己伸出援手,吉安城村61岁的贫困户李姬祥感慨地说。
澄城县扶贫办主任成九民说,互助协会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发展生产资金紧缺贷款难贷款利息高的问题,互助资金的扶持对象主要是贫困户,提高了扶贫项目的瞄准星,借款回头率达到100%,增加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通过扶持,新增苹果面积2000亩,优质桃园300亩,规模养猪场3个,散养户180余户,有效地加快了贫困户脱贫步伐。
通过成立互助资金协会、发挥农业合作社龙头作用、发展“农光互补”产业等方式,澄城县整合各级扶贫政策,盘活用活扶贫资金,将县域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改革、专业合作社互助与精准扶贫工作统筹起来。立体多元的金融扶贫政策,全面覆盖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
如今,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在古徵大地全面吹响,澄城正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向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村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内容
- ·澄城县:依托大唐定点帮扶 助力乡村振兴
- · 渭南经开区召开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 ·渭南市华州区美丽渭南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开创年轻干部培养 新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人才“点燃”基层
- · 蒲城洛滨镇:“学习强国”平台“走进”
- · 渭南市临渭消防:组织开展全区消防控制
- · 政务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党员干部群众热议中
- ·第三届“渭南好青年”评选活动启动
- ·中联重科渭南分公司:启动春季大生产劳动
- ·渭南市华州:区杏林镇“学习强国”学习之
- ·渭南市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荣获第八届陕西
- ·医养结合 情暖夕阳——专访王海军
- ·渭南高新区市政工程管理处——用汗水“刷
- ·金融扶贫“贷”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