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渭南在行动》华阴篇: 创新机制抓脱贫 开拓新路奔小康
12月19日,“脱贫攻坚渭南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走进华阴市,发布会在华西镇南严村日光温室果蔬产业扶贫基地召开,华阴市政府市长李新功就2017年华阴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汇报发言,华阴市政府副市长秦永亮、华阴市扶贫办主任刘鸣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市扶贫办主办。
华阴市政府市长李新功作工作汇报
华阴是国家5A级景区——西岳华山所在地,是一座风景型旅游城市。总面积817平方公里,辖4镇2办114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4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719户11174人。
2017年以来,我们以脱贫攻坚、全域旅游、五城联创为抓手,以追赶超越为主线,狠抓项目建设、旅游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生态环境改善等各项重点工作,市域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有进、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在脱贫攻坚方面,我们严格按照中省市总体部署和统一要求,对标“一上线、两不愁、三保障”,识真贫、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精准发力,奋发作为,举全市之力精准识别、因户施策,大力实施“八个一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7年度有8个贫困村摘帽、801户2800名贫困群众脱贫,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种养联合显成效 门口就业解需求
产业扶贫是一种普遍的帮扶措施,建立农业园区成为共同的一种选择,而对于具体建什么,怎么建,不同的地区会有不一样的考虑,但是只要结合村镇实际情况,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引领作用和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依靠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掌握市场行情和变化,就可以实现一定的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的。华阴市罗敷镇桥营村围绕“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全面发展”的思路,发展起了集养殖和种植于一体的产业发展园区。
“我现在在养殖场打点零工,一天就是6个小时,一个月1200元。”
华阴市罗敷镇桥营村贫困户贺亚娃向记者说到。贺亚娃所说的养殖场就是位于桥营村以北500米处,占地31亩,于2016年10月成立的桥营村肉羊养殖合作社,有24户贫困户入股,每年贫困户通过入股的5万块钱,可分红3500元,主要是以山羊、绵羊为主。“我们这个养殖场的羊粪经过有计划处理,还会被用到种植园区,当做有机肥料”华阴市罗敷镇桥营村村主任王永江告诉记者。
华阴市罗敷镇桥营村村主任王永江
随后,在村领导的指引下,记者来到王永江所说的种植园区——华阴市鲲鹏种植专业合作社。现代化的设施大棚建了21座,占地500亩,主要种植西红柿、圣女果等经济作物。“在带动全村43户贫困户之外,我们还打算通过这个农业园带动全体村民致富,这是我们最大的目标。”华阴市财政局党委副书记、驻桥营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刘少鹏向记者说到。
为了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实现收入的增加,农业园区主要是让贫困群众进驻园区务工劳作,灌溉、打芽子、喷药、点花等,每天还会有70—80块钱的收入。“养殖场的养肥有机肥全局运到农业园区,技术上有西农的支持,每周会请农林的老师来讲课。”刘少鹏告诉记者。
华阴市罗敷镇桥营村贫困户南旺孜
“今年种植的4亩丹参收入就有七八千块钱,明年计划全部种植丹参等中药材。”华阴市罗敷镇桥营村贫困户南旺孜告诉记者。今年已经62岁他,家里原来有11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一年下来也就一万多块钱,很难维持一家5口人的生活开支,自从国家扶贫政策下来后,村领导干部就给南旺孜告做思想工作和进行指导,种起了丹参中药材,现在还将自己的9亩土地以每亩500元流转到园区,平日里就在园区务工,浇地、管理电路等,“以后打算还是继续发展中药材,好的话还要多种点。”南旺孜对于未来充满信心。
“支部+”模式暖人心 “打油诗”不忘报党恩
“党支部+”模式重在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从政策引导、产业渠道、资金引进等方面都需要党支部来牵头,贫困群众缺什么,就要帮助他们补足什么,这样才能让贫困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和帮扶,华阴市华西镇焦镇村建立的冬枣种植产业基地就是一个成功的范式。
华阴市华西镇焦镇村5组贫困户武少平
“那几年对生活已经没有信心了,工作队给我做工作,我才缓解了精神。”华阴市华西镇焦镇村5组贫困户武少平告诉记者。因为1999年家庭的一场车祸,自己的妻子成了植物人,自己的儿子也在车祸中导致手部致残,原先除了在家种植几亩薄田之外,外出打工一年下来也很难满足家里的开支。
现在,武少平每天不用外出,在冬枣基地务工,一天下来也会有80元的务工费用,每年还可以分红3300元,再加上基地纯收入的30%还会进行分红,一年下来也有1万块钱。
现在也盖起了新房,自己现在还帮着村里22户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一起脱贫致富。武少平为此还编了一段打油诗:“一谢共产党,扶贫把你想;二谢共产党,吃饭有保障······紧紧跟着党中央,改变贫困奔小康。”
焦村镇冬枣种植产业基地采用“党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运作模式,70亩冬枣基地,年产值达到70万元。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和销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入基地务工,日薪不低于80元,以此来保证贫困户每户每年增加收入不低于3050元。
据华阴市华西镇焦镇村党支部书记刘许友介绍,华西镇总人口2225人 贫困户22户59人,贫困户每年可以有两次分红,今年已经分红1650元,三年分红最少6次,保底分红不低于9900元,公司每年拿出纯利润的30%进行再次分红,每户贫困户有望分红不低于1万元。
“三权分立”促脱贫致富新模式 全村共享新成果
党支部、村委会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最基本形式,是农村发展经营合作生产方式的领导核心所在,决定和把脉着整个村镇的发展方向。华阴市华西镇南严村创建的“三权分立”改革模式,就是一种有益的改革探索。
“三权分立”管理模式:即党支部监督不决策,村委会控股不经营,合作社经营不分红,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方法,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明确党支部、村委会以及合作社的基本权责关系,实现相互监督和制约,保证决策、资金管理、经营活动和分红等有效执行。“已带动贫困户18户37人 ,每年给贫困户保底分红不低于3000元,不足3000元时,由村集体所占股份收益中补足3000元保底。”华阴市华西镇南严村村主任张勇告诉记者。并且所有产品实现了订单化。
华西镇南严村的贫困
自扶贫工作组进驻以来,在驻村干部的积极帮助和带动下,一方面用扶贫资金1万元入股园区,每年享受不低于3000元的分红外,经过种植圣女果新品种,还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现在,自己还通过国家的无息贷款,独立建立起了自己的设施大棚,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创业之星。
华阴市政府市长李新功在汇报中指出,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滚石上山的坚韧毅力、决战决胜的奋进姿态,担当作为,激情干事,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市所有人民与省市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村官)
- ·澄城县:依托大唐定点帮扶 助力乡村振兴
- · 渭南经开区召开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 ·渭南市华州区美丽渭南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开创年轻干部培养 新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人才“点燃”基层
- · 蒲城洛滨镇:“学习强国”平台“走进”
- · 渭南市临渭消防:组织开展全区消防控制
- · 政务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党员干部群众热议中
- ·第三届“渭南好青年”评选活动启动
- ·中联重科渭南分公司:启动春季大生产劳动
- ·渭南市华州:区杏林镇“学习强国”学习之
- ·渭南市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荣获第八届陕西
- ·医养结合 情暖夕阳——专访王海军
- ·渭南高新区市政工程管理处——用汗水“刷
- ·金融扶贫“贷”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