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澄城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工业是一个地区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板块和重要力量。近年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工业,重点在工业,核心也在工业。面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逼人态势,做大做强县域工业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全省“追赶超越,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县奋力崛起的战略选择。
一、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工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以建设西北知名的新兴产业基地为目标,以调整工业结构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立足资源优势,集聚生产要素,全力以赴招商引资,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先后成功引进了拓日新能、渭南正大、昌盛日电、启源电子和泓澄新能源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卷烟和铝电等传统产业不断稳固,新能源、新材料和涉农加工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形成了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为引领两大核心板块互动的工业发展格局,全县工业经济总体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
特别是2017年,面对全国全省工业增速放缓和县域工业产值连续三年下滑的不利因素,我们以“止降转升”为核心,按照“龙头引领、园区承载、基础先行、项目推动”的总体思路,加速推进工业经济转型。目前,两个园区入住企业达115户,年产值近40亿元。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6.85亿元,同比增长21.39%,工业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向好态势。
二、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我县工业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转型升级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尤其是当前工业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还较为突出,工业龙头企业较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总体偏低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主要依靠能源消耗支撑的增长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具体来说:
一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目前,受产业结构影响,全县经济正处于艰难的调整转型期,煤、电、铝等主导产业难以经受市场经济颠簸,导致开工不足,一些企业关关停停,整体效益下滑。从2014至2016年连续三年,县域规上工业产值由85亿元下降到60多亿元,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4.03亿元下降至2016年的2.85亿元,这其中,原有的煤炭工业支柱产值、贡献较前下降了三到四成,且正面临并经历着国家和省上大幅度压减消化产能的调整期。加之卷烟行业指标受国家计划影响,产值较往年下降了三成左右,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已经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二是新兴产业培植推进缓慢。在七大新兴产业中,我县主要涉及太阳能发电、现代中药、装备制造三类,诸多高新领域尚为空白,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且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的光伏太阳能发电产业主要还停留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层上,全县没有形成集科研、制造、应用为一体的光伏产业链条;生物医药产业全县仅有诚信制药一家企业,且生产规模较小,产品高科技含量较低,与现代化的新兴产业企业有较大的差距;高端装备制造业仅有蓝智机器人一家企业,且目前正在项目二期建设阶段,距投产运营还有一定距离,难以发挥支撑作用。
三是工业项目增长后劲不足。近两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原有企业的自然增长,缺乏新工业企业的支撑。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县工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最鼎盛的40多户下降至18户,仅占全县工业企业的10%。产值3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1户,亿元以上企业也只有7户,加之一些续建的企业无法及时投产,严重影响了工业的产值。如启源领先特种气体项目2015年已建成,但因安全生产环评等手续不到位,迟迟开不了产;昌盛日电虽已建成投产,但产值达不到入规门槛,致使新增规上企业培育工作推进较慢,加之现有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烈,对技改投入和新产品研发不重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致使工业增长后劲严重不足。
四是工业集群效应优势不凸显。在产业集群方面,主导产业不够强,优势产业不够大,光伏、煤电铝、涉农加工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就全市而言,优势不突出。园区内各企业之间上下游产品配套生产的少,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没有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既竞争又协作的共生耦合关系,集群特点和区域产业整体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密集性竞争与合作机制尚未形成。拓日、正大等龙头企业对上下游相关建材等产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五是人才智力和转型投入缺乏支撑。目前,我县工业企业中,家族企业居多大多为家族式企业,产品研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普遍匮乏,导致了企业发展模式以来料加工为主,以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轻视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从转型升级投入来看,我县工业企业大多数为中小微企业,企业资产规模小、盈利少等特点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大部分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加之金融机构门槛高,民间资金费用大,致使企业融资较为困难,进而影响新产品开发和设备装备更新,制约了着企业长远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下一步出路
下一步,应坚持“工业强县”的思路,咬定两个“百亿元”(拓日新能百亿元产值、澄合矿业百亿元产值)这一长远目标,注重资源深度转化,不断提升工业效益和质量,促进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
一要发挥好支柱产业“主力军”作用。从战略层面去思考县域工业的支撑、稳固和壮大问题,以光伏、卷烟、煤炭转型为着力点,构建政府与企业深度合作机制,整合资源要素,倾力支持打造,着力培育2-3个产值在百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集群,积极构筑起县域经济的支撑体系。围绕光伏产业,从科研、制造、应用这三个板块同时发力,全面支持拓日新能玻璃生产线、800MW晶体硅、光伏产业化支架厂等百亿元产业项目,引导企业从县南向县域全面布点扩张;围绕烟厂技改,举全县之力做到“两手抓”,一手抓烟厂技改进度,加快烟厂设备安装,确保年底前投产运营;一手抓指标争取,积极与中省对接,改善生产品牌结构,积极与省外合作联营,加紧推进省外合作联营,争取年生产10万箱以上的中高档品牌指标,释放烟厂产能。通过2-3年努力,逐步将烟厂的产值提高并稳定在30亿元以上。围绕煤炭产业,加快去产能退出步伐,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力争年内全面启动实施煤矿的资源整合工作,推动县域煤炭资源优化布局。同时,强化与陕煤化集团深度对接,加快启动实施澄合300万方煤制气项目,通过多元化的转产开发逐步将澄合煤业的产值恢复和稳定在原有的30亿元水平。
二要发挥好产业园区“主阵地”作用。要以争创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契机,紧抓全省建设50个示范性县域工业集中区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借智借脑,赋予园区更大自主权,使其权责一致、权责相符,从而增强园区发展的内生动力。鼓励和引导上海龙元、深圳尚荣等企业参与园区改革,尽快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要完善路网结构,拉大园区框架,把基本建设与要素配置统筹起来,路、水、电、热、气、管网、排污等同步规划实施,重点推进工业园区“一纵四横”路网工程和工业污水处理项目,农业园区要推进实施环南路、园区大道等项目,两个园区要按时间节点抓紧推进,尽快掀起新一轮园区基础建设的热潮。同时,要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制定出台超常规的让利措施,鼓励企业“拎包入住”,吸引小微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力度,使园区在开发上实行“整合、优化、扩容”三同步,在布局上实现“集聚、集群、集约”三提高,在功能上实现“政务、商务、服务”三配套。
三要发挥好政府“服务员”作用。县工信局、煤炭局、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职能部门要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常态化深入工业企业摸底会诊,结合每季度的工业运行分析,研判工业经济运行形势,找准问题,研究对策,通过加强要素保障、银企对接、科研支撑等措施,当好企业的服务员,为企业解困出实招。同时,要加速培育工业增长新动能。充分利用好中、省、市税费减免、资金扶持等工业稳增长政策,帮助企业申请技术改造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针对我县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少的实际,通过超常规的政策扶持和优化服务,促使县域工业企业转变观念,引导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培育启源领先、昌盛日电、寰慧热力、诚信制药、渭南正大等一批大型企业,确保今年规上工业企业培育目标实现保5争10,为全县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补齐短板。
四是抓好工业项目“主引擎”作用。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同样也是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在推进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项目建设“五个一”(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制度,县级领导定期深入项目实地,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确保一批重大工业项目顺利推进和竣工投产。烟厂技改、蓝智机器人、诚信制药、4万吨气调冷库和果品深加工等重点工业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全面加快工业发展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村官)
- ·澄城县:依托大唐定点帮扶 助力乡村振兴
- · 渭南经开区召开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 ·渭南市华州区美丽渭南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开创年轻干部培养 新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人才“点燃”基层
- · 蒲城洛滨镇:“学习强国”平台“走进”
- · 渭南市临渭消防:组织开展全区消防控制
- · 政务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
-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党员干部群众热议中
- ·第三届“渭南好青年”评选活动启动
- ·中联重科渭南分公司:启动春季大生产劳动
- ·渭南市华州:区杏林镇“学习强国”学习之
- ·渭南市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荣获第八届陕西
- ·医养结合 情暖夕阳——专访王海军
- ·渭南高新区市政工程管理处——用汗水“刷
- ·金融扶贫“贷”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