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渭南资讯 > 正文

渭南市五年新增绿地38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5.5%

时间:2017-09-04 10:22:24  来源:陕西村官网  作者:刘向阳 阅读:
 
    陕西村官网讯(刘向阳)9月1日上午,从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喜迎党的十九大,建设“三地一中心”,奋力实现追赶超越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八大以来,全市共完成工程造林262.3万亩,新增绿地38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5%,
       
 
   全市林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即将胜利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新渭南为目标,突出生态、民生两大主题,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全面发展绿色产业,严格保护森林湿地资源,着力构建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促进我市林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做出新贡献。
 
    ——造林绿化取得新突破。以建设绿色东大门为目标,在全省率先实施大地园林化建设,突出城镇、村庄身边增绿,聚焦道路、河流、景区绿化,大力开展荒山、荒沟、荒沙治理。先后按照国省道路营建宽幅林带、县乡村道路单行绿化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道路及县乡村道路绿化;采用防护林带+湿地公园的模式,开展了黄渭洛三河防护景观林建设;通过营造环城环镇环村林带,建设绿地广场,提升街镇村道绿化景观,组织实施了中心城市和县城城区、镇办村庄、工矿园区、旅游景区绿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进村路、巷道、庭院为主的乡村绿化和以渠路坝为骨架的农田林网建设;以流域为单元,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自然修复相结合,按照陡坡营建生态林涵养水源,平缓坡面营造干杂果经济林保持水土的模式,集中连片实施了南北台塬绿化、渭北山区和秦岭北麓植被恢复等荒山荒坡生态治理,打造了一大批规模大、标准高、效果好的绿化工程。五年来,全市共完成工程造林262.3万亩,新增绿地38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初的18.9%提高到25.5%,林木绿化率由23%提高到30.2%,完成森林抚育87. 4万亩,境内森林林分质量不断提高,市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呈现出“县城周边千亩片林点缀,城区万亩森林环绕,台塬山地绿荫掩映,河流两岸绿水交融,交通沿线林带连绵”的良好生态景观效果。华阴、大荔先后被全国绿委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市)”。
    ——林业产业迅猛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过项目支撑、典型引领,全市干杂果经济林蓬勃发展,苗木花卉、林下经济、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迅猛,森林旅游异军突起,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五年来新建干杂果经济面积43万亩,总面积达到237万亩,花椒面积占据了全省半壁江山,柿子面积全省排名第一,红枣是全省第二大主产区,核桃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地市,干杂果经济林万亩镇、千亩村层出不穷,2012年临渭区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核桃之乡”,富平柿子、大荔冬枣、韩城花椒成为全市农产品驰名品牌;发展林下中药材、森林蔬菜种植20万亩,林下养鸡、养猪52万只(头),建成油用牡丹基地4.2万亩,创建中省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3个,命名市级经济林专业村52个;年均培育林木苗木3万余亩,白蜡、皂角、楸树、栾树、美国红枫等乡土和新优树种增加;建成9处森林公园、8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1处国家级沙漠公园,继华州少华山后,前不久,合阳武帝山成为我市第二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2016年全市林业产业产值达45.66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加15亿元,林业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严守生态红线,强化林地林木管理,严防森林火灾、虫灾、病灾,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落实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责任主体,建立森林防火定期督查和24小时带值班制度,组建专业和半专业扑火队伍19支625人,严管野外火源,加大巡查力度,强化森林防火工作。调查编制了《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聘请护林人员495名,管护森林资源683万亩。颁布了全市首部地方林业法规《渭南市湿地保护条例》,合阳、大荔、潼关、白水4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县级湿地管理机构,全市恢复退化湿地5万亩,退耕还湿1.3万亩,湿地面积累计达到121.7万亩,居全省第一。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防治、应急反应体系建设,推行无公害防治、专群结合、联防联治、标本兼治,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由2012年的4.8‰降至2.8‰,无公害防治率由88.1%提升至93.3%,产地检疫率由95%提升至100%。持续开展盗伐林木、乱占林地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非法占用林地湿地、毁林开垦、乱采乱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得到遏制,近年来全市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病虫灾害和影响较大的乱砍乱伐案件。
    ——林业改革稳步推进。以盘活森林资源、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创新林业发展体制机制及发展方式。巩固完善集体林权改革前期主体改革成果,组织指导集体林权规范流转,积极开展公益林保险,认真落实生态效益补偿、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大力组织建立林业服务中介组织,全市流转林地4.1万亩,公益林保险年参保面积492.9亩,生态效益补偿落实到20万农户,林业合作社已发展到9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5家,入社成员6000余人,促进了林业产业化经营。分类推进12个国有林场改革,调研编制了《渭南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批复了各县(市、区)《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到今年年底,全市国有林场将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简政放权的工作安排,下放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出省木材运输许可、非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经营利用许可等行政审批事项7项,采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和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证、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重点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木材经营加工许可、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设立、变更与撤销等行政许可前期审查13项,下放率59%。
    ——生态扶贫扎实开展。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现状,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全市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1225名,实施生态公益岗位脱贫。根据群众意愿,落实优惠政策,免费提供苗木,项目资金扶持,开展技术培训50场次,帮扶17926户贫困户发展干杂果经济林、林下种植养殖、苗木花卉9.64万亩,帮助贫困群众致富。突出监管,落实林业惠农政策,为18429户贫困户发放生态效益补偿金240万元,给13732户贫困户兑付退耕还林补助386万元。向贫困地区倾斜安排生态建设工程和项目,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整片造林涉及贫困村83个造林7.6万亩,绿化贫困村村庄538个面积2.6万亩。 
    着力构建城镇村庄生态景观林、南北山地水源涵养林、南北塬区水土保持林、中部平原农田防护林、大荔沙苑防风固沙林五大林区;集中打造沙区滩区红枣经济林、中部平川用材林、苗木花卉产业区和南北台塬干杂果经济林带、南北山地森林旅游产业带、黄渭洛河沿岸湿地景观旅游产业带绿色产业“三区三带”;全面构筑市县乡村四级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地林木资源保护三大体系;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建设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打造一批生态文化园区、植物园、城市公园,编印一批古树名木、野生动植物宣传资料,创建一批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县、园林化示范镇和绿色家园示范村,努力实现“南北两山森林化、南北两塬绿色化、中部平原园林化”,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让绿色成为秦东大地的主色调。

(责任编辑:村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