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村官网--建设美丽城乡,重塑村官形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村官风采 > 正文

郧县“舍命”村官闯出致富路

时间:2013-06-30 15:58:06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阅读:

17年来,能人杨丰才带领杨沟村村民,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致富路,与许多乡村依靠办企业、走工业化道路不同,杨沟村的发展,一直没有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从种粮改种蔬菜、再到引种黄姜,搞果树栽培,土地依然是那片土地,但产出的经济效益却翻了几番,更难能可贵的是,杨沟村青山绿水依旧,生态未受丝毫破坏。

但是,从种粮到种植经济作物,既要改变村民们世代流传的耕作方式,又要准确掌握市场波动情况,杨丰才带领村民们闯出的这条路,过程辗转反复,一路走来,作为领头人的杨丰才功不可没,也对其中的艰辛体味最深。

要从土地里挖出黄金来

早在担任村里的会计时,杨丰才便开始寻找致富路,而报章杂志刊登的农村创富文章给了他最早的启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利用得不好,命根子永远是穷根子,利用得好,命根子也能变成钱票子。”杨丰才认识到,只要立足本村实际,哪怕仍然是依靠原本的土地,也能闯出一条致富路。

1993年,杨丰才和几个村干部到河南省淅川县香化镇考察,长了“心眼”的他发现当地朝天椒畅销全国。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适合本村发展,遂将辣椒种植引进杨沟村。

当年,杨沟村发展辣椒600多亩,每公斤干辣椒卖到20元,亩产4000元,人均增收3000多元。那一年,杨沟村村民第一次手头有了零花钱。可两年后,由于临近村庄种植户的增多,干辣椒价格一落千丈。

必须重新寻找出路!可是出路在哪里?杨丰才苦苦思索。

长在杨沟村背后山中、一种叫做黄姜的野生中药材,慢慢进入到他的视野。在十堰山区,黄姜是常见的中药材,由黄姜深加工而成的皂素,在市场上更是供不应求。而且,黄姜“命贱”,易于种植,种在地里、随便施点肥就行。

杨丰才一琢磨,同样的地,种黄姜的经济收益,可以数倍于种小麦、苞谷。只不过,当地村民习惯了去山中挖野生黄姜卖,却没想到大面积人工种植。“除了留一些地做菜园,或者种点红薯、苞谷,其他的地,全部种上黄姜。村民们有疑虑,那就村干部先带头!”在杨丰才的力主下,村委会统一了意见。

赔命也要让村民过好日子

然而,推行黄姜种植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听说不再种粮,而要把土地都拿来种黄姜,村民们犹豫了。

村民李国宏跟上门做工作的杨丰才发了脾气:“种辣椒2年都不行了,再把当家地拿出来种黄姜,万一没人要,俺一家人上你家吃饭?”

更有“犟筋”的。村民杨老四是个牛脾气,好说歹说,他硬是套牛耕地要种小麦。杨丰才拦住牛头不让走。僵持之下,杨老四的媳妇发火了,搬起一个十多斤重的大石头猛砸向杨丰才。

杨丰才本能地头一偏,石头擦过耳朵砸在地上。杨丰才也火了,死死抓住牛缰绳,大声吼道:“老四,今天就是冲死我也不让你种小麦。你咋睁着眼睛尿床,放着值钱的黄姜不种?”“牛犟精”最终没有犟过杨丰才,改种了黄姜。第二年冬,黄姜卖到每斤1.3元,杨老四多挣了两万多元,过年时,他提着烟酒给杨丰才拜年。

2001年,十堰市和郧县物价局农调队到杨沟村调查,统计杨沟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933元,高于全县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村民靠种植黄姜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然而,一场突然来临的市场波动,让黄姜行业一夜入冬。2003年,黄姜市场价格大跌,杨沟村的黄姜成了烫手山芋。杨丰才考察市场回来后,他心里有底了。“行情下跌只是暂时的,大家不要慌,让它在地里长着,过两年,等行情涨上来,再挖出来卖。”他在村民大会上说服群众。

两年后,黄姜行情开始缓慢回升,杨沟村的黄姜,因为多长了两年,个个块头粗大,村民们又狠赚了一笔。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